2019年,作者搭乘郵輪作環球之旅,歸來寫成此書。作者兼通文理,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此書是本遊記,是本科學散文集,也是本地理田野調查記錄。全書共60篇(皆有附圖),多為不到2,000字短文,精短易讀。各篇雖有連慣性,卻各自獨立,隨意披閱,都會帶來意外的驚喜。
目 錄
序環球科學札記 王鑫
自序
麥哲倫環繞地球
橫濱開埠的聯想
時區和時差
暈船和壞血病
黑水溝
另眼看香港
海水怎麼是鹹的?
新加坡半日遊
海上絲綢之路
檳城見聞
海豚和鯨魚
紅海的洋上運動會
三個指標一片藥
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蘇伊士運河
埃及的木乃伊
埃及莎草紙
圖坦卡門法老之死
金字塔和獅身人面獸
火山島聖托里尼
地中海型氣候
古希臘建築的柱式
埃皮達魯斯古劇場
西西里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蹟
地中海飲食
馬爾他巨石文化遺蹟
海和天為什麼是藍的?
內爾哈洞窟
摩洛哥古城得土安巡禮
世外桃源聖米格爾島
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
隨著交通工具傳播的物種
船怎麼減輕搖晃
世貿廣場和帝國大廈
自由女神像
藻海
黑河的鱷魚
蘭姆酒
卡塔赫納舊城區
運河區與加通湖
通過巴拿馬運河
船上的群聚感染
南島語族的遷移
復活節島之謎
拉諾廓火山口
摩艾石像
海上觀測日全食
莎莎舞老師傳奇
大溪地黑珍珠
大溪地環島一週
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斐濟記事
導遊嘉麗
大陸漂移
布里斯本見聞
大堡礁
凱恩斯的綠島
拜寧族與原始飲食
神秘的火燄舞
海上救援和逃生演習
後記
誌謝
[作者簡介]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多所涉獵,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欲識其人其文其書,請上網查取。
[序文]
序環球科學札記 王鑫
張之傑先生和我相識已久,他的故事十分動人。我倆年紀相當,大學時代正逢存在主義盛行期間,思想敏銳的人對自主性和生命的意義等,十分重視。他們反思傳統、文化和社會對人性的束縛,使人失去自由。生活在龐大陰影下,不僅使人活得荒謬,還叫人想嘔吐。直到存在主義後期的沙特,才在這種理解下,教人要超越自我。
年輕的張之傑選擇了做自己,他放棄了對學位的盲目追逐,埋首做自己喜歡的科普工作,也致力於推廣科普書籍的出版。長年鍥而不捨的默默耕耘,他在科普和科學史工作上,灑下了無數種子,嘉惠了無數的年輕學子;也成就了自己,撐起一片晴空。學好科學的後輩很多,但是像他一樣在大學時期就勇於做自己的年輕人卻少有。
讀書和旅遊是拓展生命空間的兩條途徑,張之傑與書為伍,在科普界早已是範本。這本書是他最近與其妻同做環球之旅途中見到的、聽到的紀錄。文中依然閃爍著科普的光芒;筆記本上記下的旅行見聞依然帶有濃厚的知識性,滲透著科普和科學史事,只是化為字字旅遊日誌罷了。
這本書是他環球之旅的心得,在已經航行科學知識領域五十多年的學者來說,也是整理他的知識庫的機會。因此,書中必然散發他一生的心得和智慧,雖然語調輕鬆,但是寓意深厚;讀起來輕鬆,但卻頻頻點頭。
當代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人類存在的意義》書中說明,人類存在的意義全在自我創造。人沒有被付予任務,人有選擇做自己的自由。
沙特則說:你總要為你成為的東西負責(沙特採訪,1970《新左派評論》)。這就是我認識的張之傑。(王鑫: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自序
今年元月間,新冠肺炎傳入台灣。經過SARS,一時風聲鶴唳,在公衛機構的宣導下,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宅在家裡。一些例行集會取消了,朋友絕少晤面,連兒孫也不敢來看我們。
在這特殊時期,應該寫點東西才對。首先想到的是,將去年的和平號郵輪環球日記(四月十九日至八月一日)整理出來,思及日記中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私事,如逐一刪除,將失去趣味。又想到自短篇科幻小說集《什麼也沒發生》出版,去年一年沒出新書,何不再寫二十篇短篇輯成一本集子。
將要行動時,內人說,我的小說寫得很一般,建議發揮自己的強項(科普),可將環球日記中與科學有關的部分摘出,或借題發揮,寫一本別開生面的科普書,連書名也想好了。內人還提出一些題目,如地中海飲食、原始飲食、救難演習等。這倒是個方便法門,環球日記約十六萬字,很多素材可資利用。
於是自元月下旬起,以記實加上輻射出的科學知識,根據時間軸一路往下寫。第一篇〈麥哲倫環繞地球〉,第二篇〈橫濱開埠的聯想〉,第三篇〈時區和時差〉,第四篇〈暈船和壞血病〉,第五篇〈黑水溝〉,第六篇〈另眼看香港〉……。五月三日殺青,計六十篇,約十萬字,每篇配上幾幅圖,將是一本很像樣的小書。
昨日完工,今天適逢五四。許多人可能忘了,五四是中華民國的文藝節(中國大陸訂為青年節)。我年輕時曾經是文藝青年,在文藝節寫下這篇自序,對我來說有其特殊意義。(民國一○九年五月四日晨於新店南軒)
[內容選載]
橫濱開埠的聯想
四月十九日下午一點整到達成田機場,地面溫度二十二度。出關很快,我們搭乘巴士前往橫濱。地陪英子,原籍中國大陸,嫁給日本人,在日本生活三十多年,她一路解說,等於為我們上了一堂日本文化課。我對日本素無好感,但理性上不能不佩服這個近鄰。
車行約兩小時到達我們下榻的蒙特利酒店,隔著濱海大道,就是濱海的山下公園。英子說,出了酒店,向左走一段路,再往海灣的方向走,就是橫濱的著名景點——紅磚倉庫。橫濱一八五九年開港,這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現闢為觀光和文化中心。
一八五九年,不就是日本被迫打開國門六年後的事嗎?一八五三年,美國海軍准將培理率領艦隊駛入江戶灣,培里的艦隊塗上柏油防鏽,故稱黑船事件。日本為之人心惶惶,翌年被迫與美國締結《神奈川條約》,從此打開國門。
圖說: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培里率領艦隊抵橫濱,與幕府將軍晤面,隨船畫家海涅(William Heine)畫下這一歷史場景。國會圖書館藏。維基百科提供
另一方面,中國因為不願打開國門,爆發鴉片戰爭,中國以帆船對付輪船,以刀槍弓箭對付火砲,雙方的陣亡比例是一百比一!中國戰敗,一八四二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啟不平等條約先河。
鴉片戰爭之前,東亞各國唯中國馬首是瞻,日本也不例外。鴉片戰爭後不久,日本詩人梁川星巖寫了一首詠史詩〈鴉片戰爭〉:
赤縣神州殆一空,可憐無個半英雄;
台灣流鬼無人島,切恐餘波及大東。
赤縣神州,中國的美稱。流鬼,堪察加半島一帶的古稱。大東,指日本。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中國差不多完了,神州大地竟沒半個英雄人物;今後南北海上料將多事,餘波恐怕會波及日本。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鴉片戰爭失敗,日本人開始瞧不起中國。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災難接踵而來。一八五一年爆發太平天國之亂,死了幾千萬人!一八五六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燬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逼迫清廷割讓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天朝大國的地位已蕩然無存。
當日本知識份子密切注意西方勢力東進時,培里率領的美國艦隊開到日本。日本人知道無法抵抗,就和美國簽訂條約,同意開放口岸。其他國家相繼跟進,日本以較開放的態度,化解了列強侵門踏戶,免於重蹈中國的覆轍。
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登基,隨即展開維新運動,有計劃的學習西方,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甚至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明治維新使得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也成為軍國主義侵略者。一八七九年,日本兼併中國的屬國琉球,改名為沖繩,中國無力保護。一八九四年,將侵略目標指向中國的藩屬朝鮮,挑起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讓我想起另一歷史事件。這一年香港爆發鼠疫,當時鼠疫病原體尚未現形,有細菌學之父稱號的德國細菌學家柯霍(Robert Koch),致電他的日本學生北里柴三郎,請他前往調查。北里1883年畢業於東京醫學校(東京帝大醫學部前身),1885年赴德留學,師從柯霍,189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留德期間,與貝林(Emil von Behring)培養出破傷風梭菌,並開發出血清療法,因而蜚聲國際醫學界。
北里獲醫學博士學位那年,距離明治元年(1868)不過二十三年,北里還曾與貝林同獲首屆諾貝爾生醫獎提名呢。當日本有了北里這等世界級的大科學家時,中國又是個什麼樣子?隱約間,已為甲午戰敗找到了答案。
圖說:北里柴三郎在柯霍實驗室做破傷風研究,攝於1889年,取自《明治大正圖誌》。
其實中國學習西方科技的洋務運動始自一八六一年,早於明治維新若干年,口號和目標是「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無如洋務運動不是全民運動,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並無任何改變;被動的局部學習,趕不上自發性的全面學習,甲午一役見了真章。
再往上追溯,一五八七年,利瑪竇到達南京。一六○一年,在北京成立天主堂。耶穌會會士們帶來了聖經,也帶來了科學。差不多同一時期,西學也傳到日本。因為初到日本的洋人多為荷蘭商人,所以當時日本人稱西學為「蘭學」。
西學(蘭學)傳到日本後,引起知識份子們的關注。一七七一年刑場殺人,醉心蘭學的醫生杉田玄白、前野良澤、中川淳庵前往觀察,對照荷蘭解剖圖籍,發現漢醫不如蘭醫之有真憑實據,決定把它翻譯出來。他們認識的荷蘭文不多,憑著臆測翻譯,一行一義往往費時數日。經過四年,易稿十一次,終於譯成《解體新書》四卷,一七七四年出版。該書的序上說漢醫所說的臟腑,往往與事實不合,不如蘭醫可信。
《解體新書》圖版精細,可見當時銅版畫和蝕刻版畫已傳到日本,而中國最好的一本插圖書——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版的《植物名實圖考》,仍然使用木刻版畫。可見早在清初,中國在接受西方科技方面已落後日本了。
因此,明治維新絕非橫空出世,它是在日本知識份子普遍覺醒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然而明治維心的全面學習西方,在意識形態上並未放棄自己的基本價值,所以有「和魂洋才」的說法,亦即鼓勵學習西方,同時保留固有文化。這方面日本做得相當出色,我們在船上的一百多天體會深刻。
反觀中國,經過一連串挫敗,逐漸由自大演變成自卑,馴至徹底否定自己。「五四」(1919)之後,民族已失去靈魂,棄傳統文化如敝屣,魯迅甚至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極端言論。「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知識份子汲汲於西化或俄化,歷經無盡劫難,至今仍未得到救贖。
圖坦卡門法老之死
自從一再調整時差,本來就起得早。前往開羅參觀埃及博物館和金字塔那天(五月十七日),清晨五時十五分集合,不到四時就醒了。賽得港距離開羅約三小時車程,遊覽車迤邐排開,總共約三十輛。我們搭乘第十三車,導遊名叫那因,暱稱李小龍,個子高瘦,出身開羅大學中文系,沒到中國留過學,可是華語說得很溜。
賽得港距離開羅約三小時車程,沒人自由行。少數乘客搭乘飛機前往,費用當然高得多。我們約五時四十分開車,車隊由兩輛警車開道,每輛車上還有一名觀光警察坐鎮。車隊浩浩蕩蕩地開出賽得港,不久就上了和運河平行的高速公路,直奔埃及首都開羅。
這天是回教的安息日(週五),一路未曾堵車,九時以前就到達埃及博物館。導遊去買門票,約耗費約半小時才買到票。一人發兩張票:門票和攝影票。門票三百埃及磅,折合美金二十元。攝影票五十埃及磅,折合美金約三點三元。錄影的話,還要另外買錄影票,每張二十美元,我們第十三車沒人買錄影票。
我們下午要去看金字塔,所以參觀博物館的時間只有兩小時。該館採語音導覽,導遊只能走馬觀花似的重點解說。除了圖坦卡門面具廳及木乃伊廳,其餘可隨意攝影,但放在玻璃櫃子裡的展品,隔著一層玻璃,難免會有反光現象。
圖說:圖坦卡門王墓出土鞋箱及鞋子,埃及博物館展品。作者攝
我曾仔細看過《世界博物館‧埃及博物館》,對該館並不陌生。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就是不許攝影的兩個展廳。關於圖坦卡法老,已陸續看過不少文獻,來到他的展廳,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圖坦卡門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紀元前十六世紀至紀元前十一世紀)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只活了十八歲,生前並沒什麼事功,他的陵墓也不大,但迄今為止只有他的陵寢未被盜過。從他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常送往世界各國展覽,使他成為最為人知的一位法老。
金字塔原是法老祈求永生之所,但其陪葬品一直為盜墓賊覬覦。自新王國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特摩斯一世起,不再修建金字塔。新王國的時期的六十多位法老,墓室都藏在一座人稱帝王谷的小山谷裡。墓室分佈山谷兩側,依地勢開鑿,用亂石堵住洞口,外面不留痕跡。
圖說: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發現圖坦卡門王陵寢,圖為開啟硬木人形棺,露出黃金人形棺的一刻。源自The New York Times。維基百科提供
然而帝王谷的陵墓仍然幾乎都被盜過。一九二二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現的圖坦卡門法老陵墓,三千多年來從未被盜,出土文物五千餘件,是迄今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法老陵墓。
圖坦卡門法老的棺槨共七層。外槨為木質,有四層。其內有三層,分別是石棺、硬木人形棺、黃金人形棺。最內層的黃金人形棺,長一八三公分,寬五十一公分。黃金人形棺上的法老兩臂相互交疊,手裡握著權杖,線刻的守護女神羽翼環繞著金棺,工藝極為精湛。
圖說:圖坦卡門王的黃金面具為埃及博物館鎮館之寶,圖為其複製品。Carsten Frenzl攝。維基百科提供
黃金人形棺內,即圖坦卡門法老的木乃伊,為科學家留下許多線索。圖坦卡門身高約一八○公分,有輕微兔唇。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腿先天性扭曲,左腳骨還有柯勒病(Köhler disease),即無菌性骨壞死現象,此症好發於男孩,會引起持續性疼痛,因而身體重量通常放在右腳上,導致右腳扁平足。至於右腿,發現右膝有複雜性骨折。
從圖坦卡門法老木乃伊的骨髓抽取DNA,檢測之下發現有包括惡性瘧疾的瘧原蟲DNA,表示他曾感染過幾種瘧疾。對比圖坦卡門之父在內的十六具木乃伊的DNA,顯示他是近親聯姻所生。法老家族近親結婚十分普遍,法老王認為他們是神的後代,為了保持神聖的血統,崇尚近親結婚。圖坦卡門的妻子就是他的同父異母姐姐。
圖坦卡門只活了十八歲,於是死因有種種揣測。有人說他從戰車上跌落而死,或被馬踢死,有人說他死於暗殺。二○一三年二月十七日出版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給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圖坦卡門是一位因近親通婚所生、患有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少年,先天足部畸形、兔唇,所以他長得並不帥,還可能常年柱拐,甚至站立都很困難。他可能死於右腿骨折導致的感染,也可能是惡性瘧疾奪走了他的性命。
蘭姆酒
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歐洲蔗糖需求量增加,加勒比地區甘蔗種植的勞力需求也隨之增加,於是引進大批黑奴,蔗糖和奴隸貿易息息相關。蘭姆酒由製糖的副產物糖蜜釀成,加勒比地區是蘭姆酒的主要產地。一六五五年,英國據有牙買加,逐漸將供給海軍喝的酒,由白蘭地改為蘭姆酒。到了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將檸檬汁加入蘭姆酒,用來預防壞血病。
英國據有牙買加後,英國皇家海軍所配發的酒,逐漸從法國白蘭地變成蘭姆酒。英國以proof表示烈度,那麼什麼是proof?大航海時代中期以後,水手的薪資,除了貨幣和財物,還包括蘭姆酒。為了防止黑心船長在酒裡摻水,水手們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辨識方法:把酒淋在火藥上,如果火藥仍能點燃,就表示這批酒是合格的。
這套方法很快就傳到皇家海軍上層,他們通過一系列實驗,最終確定當酒精含量高於百分之五十七點一七,被浸泡的火藥仍能點燃,於是將這個烈度定為100,其單位命名為proof(有防水的涵意),並規定海軍配發的蘭姆酒不能低於100 proof。這就是英制酒精烈度值proof的由來。
六月十三日中午,我們看完黑河的鱷魚,隨即搭車前往牙買加中部的一家蘭姆酒廠,品牌是Appleton Estate Rum,成立於一七四九年,至今已兩百七十年!這家歷史悠久的酒廠,具有英國貴族莊園氣派,接待室、簡報室、餐廳和廁所,至少有三星級酒店水準。午後一時許,在這家酒廠的餐廳吃自助餐,令人驚訝的是:紅燒肉和炸雞,竟是道地的中國口味!莫非當年曾聘過中國廚師,傳下一手好廚藝?
吃過午餐,開始參觀活動,從認識甘蔗、種植甘蔗、嚼甘蔗,再用酒廠早已不用的骨董老機器,如人力或獸力榨甘蔗機、發酵設施、蒸餾設施等,說明從榨取甘蔗汁,到從甘蔗汁中析出不能結晶的糖蜜,經發酵、蒸餾到熟成的整個過程,等於上了一堂製糖及釀造蘭姆酒的科普課。我們每人試吃了一小勺糖蜜,生活在產糖的台灣,竟然在牙買加第一次吃到糖蜜!
圖說:酒廠解說員以該廠的古董裝置,說明蘭姆酒的蒸餾。作者攝
解說員是牙買加人,體型高瘦,留小平頭,他要我們猜猜他幾歲,有人猜三十,有人猜四十,最後他說,他一九八四年到廠裡工作,那年他十七歲。也就是說,他已年過半百。他有八個小孩,最小的已二十歲。他以幽默的口吻問大家:「你們知道我為什麼看起來年輕嗎?」答案是:喝蘭姆酒!
介紹甘蔗時,解說員說,甘蔗沒有廢物,甘蔗除了可以製糖、釀蘭姆酒,甘蔗渣可以當燃料,葉子可以做堆肥,渾身沒有廢物。解說員說了一句雙關語:The only waste is waste。waste另有醉酒的意思,意思是說:「甘蔗唯一的廢物,是喝蘭姆酒喝成醉漢。」相當幽默。
接下去解說員帶我們用人力榨取甘蔗汁,男男女女爭著推動榨汁機,氣氛相當熱烈,不一刻就榨了一桶甘蔗汁,加上冰塊,每人喝一大杯。喝完沁涼的甘蔗汁,去參觀蒸餾廠房,事先說明,廠房內不可攝影。從室外的階梯進入廠房,從高處的步道向下看,蒸餾裝置一覽無遺。廠房裡很熱,酒氣很濃,我們繞了一圈,看不到一個工人,大概已全部自動化。
走出蒸餾廠房,解說員帶我們去看熟成室,也就是酒窖。打開深鎖的厚重木門,裡面是一排排不鏽鋼鋼架,上頭橫擺著橡木桶,打印著年份等資料,自三年至五十年不等。靠近門口處的一排橡木桶,其中有五個桶的桶底鑲著玻璃,分別標註著三年、六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看出酒的色澤和揮發程度。蘭姆酒熟成過程中仍會揮發,儲存三十年的那一桶,已揮發得大約只剩下三分之一,色澤當然較深。
圖說:酒窖中的蘭姆酒置橡木桶中,窖藏愈久,因揮發而愈濃郁。作者攝
看完酒窖,解說員帶我們回到接待室,這時每人面前擺有三個高腳杯,各倒入約二十毫升蘭姆酒,杯墊上分別寫著三年、六年、十年。三個高腳杯旁,另有一瓶礦泉水。解說員教我們用手的溫度加溫,再聞聞三杯酒的氣味。每喝過一種,要用礦泉水漱過口,再喝另一種,這樣才不致混淆。
品過美酒,解說員告退,沒作任何暗示。這家酒廠做生意的方式很特別,介紹和說明的時間多,預留的購買時間只有半個小時。我們不喝酒,又不好帶,所以沒買,其他團員幾乎都買了。一位台灣團員說:「我見過這個牌子,台灣至少貴一倍。」心想,不要說貴一倍,即使貴五倍,我喜歡喝酒的話,也不會將死沉的酒瓶帶回台灣。
臨上車,導遊拿來一袋樣品酒,說是酒廠送的,每人一小瓶。我們這團大概買得不少吧,不過仍讓人感到無比溫馨。回程至少得兩個半小時,中途沒有休息,一路超車,六點半準時回到碼頭。急著趕回船上幹什麼呢?
圖說:牙買加雷鬼樂團到船上表演。作者攝
原來船上的年輕人很想到市區夜店聽雷鬼音樂,牙買加的治安不好,船上擔心出事,特地透過雷鬼音樂創始人鮑勃馬利(Bob Marley)的孫女,請來當地的樂團到八樓甲板上表演。雷鬼音樂一九六○年代成形,其特點是節奏強烈,與肢體動作相連結。短跑和雷鬼音樂,已成為牙買加的兩塊響亮招牌!
復活節島之謎
和平號過了巴拿馬運河,往南南西航去,目的地是復活節島。六月二十一日的《船內新聞》:「本日下午兩點左右,會通過赤道。為了紀念通過赤道活動,舉辦拍攝團體照片,請盡量穿著紅色衣服,或身上裝飾紅色物品,前來參加這個活動。地點八樓後方游泳池。」
當天下午四時許,攝影家李先生來找我,略帶神秘地說:「你知道什麼時候通過赤道?」《船內新聞》不是說下午兩點左右,他怎會這樣提問?他放映他做的視頻給我看,是15:20:05,即下午三點二十分零五秒,以手機上的GPS和羅盤測得。他又補上一句:「是一位香港人教我的。」和平號上真的是臥虎藏龍。
過了赤道,和平號已進入南半球。繼續往南南西行駛,天氣愈來愈涼,到了六月二十四日,大多數乘客已穿上厚外套。六月二十五日,自下午三時起,船上電視以不同語言播出復活節島登島訊息,包括嚴禁攜帶動植物及種子、果乾、乳品及食物等入境,列出數十項之多;也不可觸摸島上的巨石像,不可帶出島上植物和石頭等等。
六月二十七日,和平號抵達復活節島,在該島西岸距離海岸約一兩公里處下錨。復活節島為智利領地,其座標是南緯二十七度九分,西經一○九度二十七分。面積一三○‧六平方公里,位於智利以西約三七○○公里,距離最近有人定居的英屬皮特肯群島也有二○七五公里,可說是世界上最最與世隔絕的島嶼。
圖說:復活節島一景,油畫,英國海事博物館藏。庫克船長第二次航海隨船畫家William Hodges繪,作於1795年。維基百科提供
西元一七二二年復活節,荷蘭探險家羅捷文(Jacob Roggeveen)發現該島,為之取名復活節島。該島的正式名稱是拉帕努伊(Rapa Nui),1935年智利將全島闢為拉帕努伊國家公園,一九九五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復活節島四周,面向大海有六百餘尊摩艾(Moai)巨石像,連同未完成的,共有八八七尊。這些摩艾一般高約五公尺,重約十八公噸,最大的一尊高達九‧七五公尺,重達八十一公噸。有一尊未完成的,完成後高約二十一公尺,重約二七○公噸!此外,島上還發展出一種刻在木板上的獨特象形文字,稱為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為會說話的木頭。
復活節島上的摩艾巨石像,一直讓考古學家大惑不解:雕製眾多的巨石像,需要眾多的人力,一座荒落的孤島怎能養育眾多的人口?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島上也不過只有六千多人!
圖說:從船上望向復活節島,除了近海岸處,內陸為草原地形。作者攝
近年來經由孢粉化石研究,揭開了部份謎底。埋在土中的花粉和孢子,可以告訴我們該地曾有過哪些植物生長。現今以草原生物相為主的荒島,曾經覆蓋著茂密的亞熱帶森林。火山產生的火山灰,為植物提供豐富的養份。鬱鬱蒼蒼的森林,成為昆蟲、鳥類等動物的天堂。當年島上的自然資源足以支撐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玻利尼西亞人何時來到島上有多種說法,最早的是西元三百至四百年左右,最晚的是一二○○年左右,總之,他們在島上繁衍生息後,當地的植被就開始衰退。島上有一種已滅絕的大型棕櫚科植物——復活節島棕櫚(Paschalococos disperta),曾經是島上的優勢種,其髓和果實可以食用,其樹幹可造船,或作為搬運巨石像的滾軸。根據孢粉化石,自從人類踏上該島,復活節島棕櫚就開始減少,西元一四○○年左右滅絕。根據島民的垃圾遺存,島上至少曾有二十五種陸生鳥類,隨著植被破壞,也相繼滅絕了。
當玻利尼西亞人來到島上後,人口迅速增加。島上的巨石像大多完成於西元一二五○年至一五○○年左右,換句話說,這時人口達到頂峰,估計約有七千至兩萬人。島民依賴森林資源和捕捉海豚等海產為生,復活節島棕櫚滅絕後,不再有造船的材料,因而西元一五○○年後,海豚骨骼便從垃圾遺存中消失。島民變成純粹的農民,越來越依賴糧食作物,並更加重視養雞。植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羅捷文發現該島時,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兩千人左右。
圖說:復活節島象形文字圖案桌布。裂瓣朱槿純屬裝飾,非島上原產。吳嘉玲攝
然而,更大的災難接踵而至。奴隸船前來抓捕島民,賣到秘魯當礦工,其中一八六二年及一八六三年抓捕的最多,連酋長和祭司也不能倖免。一八六四年,西方傳教士來到島上,島上的傳統文化遭破壞殆盡。一八七○年代,島民大多被遣往大溪地島做苦工。到了一八七七年,島上只剩下一百五十餘名原住民!
所幸原住民的語言(拉帕努伊語)保留下來,根據二○○七年的調查,島上仍有二七○○人會說自己的語言。至於島上的象形文字,由於祭司被抓去當奴隸,又遭傳教士破壞,已經永遠成謎。
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和平號停靠馬爾他那天(五月二十四日),出遊歸來,經過七樓百老匯廳,一批穿著不俗的男女在等電梯,船長等領導在電梯間送行。問日籍華人山口先生,他說這是常事,和平號和NGO組織關係匪淺,船到港口,常有當地的NGO組織到船上開會。
同日上來了七、八位年輕人,以領航人的身份,將隨船前往紐約。這些年輕人是「保護海洋與氣候行動」青年大使(海洋青年大使),來自太平洋、印度洋及加勒比海某些島國,看來在船上開的會議和環境變遷有關。
和平號抵達紐約前,這批年輕人做過六場演講,內容圍繞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呼籲世人守護地球、守護海洋。他們的演講雖無新義,但他們的國家可能因為地球暖化遭到淹沒,由他們的口中說出特別具有說服力。
和平號抵達紐約的第一天(六月七日),出遊歸來回到船上,發現今晨上來開會的一批客人,不論男女都穿著盛裝,在九樓甲板上舉行晚會。會場中央鋪著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巨幅標語。原來海洋青年大使是來參加SDGs會議的。
圖說:和平號抵紐約,國際環保組織到船上開會,當晚在甲板上舉行晚會,小游泳池上鋪著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巨幅標語。作者攝
其實和平號兩側靠近船尾,就寫著The Global Goals/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兩行字,還有SDGs的圓形彩虹會徽。SDGs是聯合國所訂定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這些目標固然立意良善,但恐怕形同具文,主要是富國無意援助窮國,加上各國無不追求經濟成長,希望過更好的生活。這是人性,幾乎無解。
稍有點生物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在食物鏈中,愈往上層,數量愈少。上一層通常等於或少於下一層的十分之一。能量的流轉也是如此,從下一層流轉到上一層,約九成以熱能的方式散失,只有一成流轉到上一層。
因此,對雜食動物的人類來說,吃肉其實是一種奢侈行為。吃一公斤肉,意味著至少消耗掉十公斤穀物飼料。進入所謂的發達社會,食物中的肉類佔比,往往多於穀類。全球的穀物產量,約一半用來飼養牲畜或作為生質能源,而全球約有十億人活在饑餓邊緣。
為了擴大農牧用地,亞瑪遜雨林已縮減了百分之二十,用來作為牧場或種植大豆。砍伐森林,除了破壞動物棲地,更因光合作用減少,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高;大量而密集的豢養牲畜,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據估計生產一公斤肉會排放三六‧四公斤二氧化碳;工廠和車輛釋出的二氧化碳那就更多了。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造成的溫室效應,破壞了地球的氣候。其中南北極最為明顯,北極的冰冠正在融化,厚度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如今北極航道已可通航。西伯利亞等地的永凍層一旦融化,將釋出大量沼氣,溫室效應較二氧化碳高出二十倍,至時地球暖化將更加嚴峻。
圖說:因全球氣候暖化,北極大面積融冰,北極熊有滅絕之虞。Andreas Weith攝。英文版維基百科提供
格陵蘭的冰原也開始融化。地球上的淡水,約兩成保存於格陵蘭冰原,如全部融化,海平面將升高七公尺。如南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全都融化了,海平面將升高數十公尺,後果難以想像。格陵蘭並沒有工業,卻遭其他地區的溫室氣體而融化,可見生態系統並無疆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作為都會影響全局。
氣候變遷,將使得馬爾地夫、索羅門群島等低窪島國成為氣候難民。全球人口約七成住在沿海平原,大城市大多位於海岸或河口。沿海大城市即使不被淹沒,由於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地下水,至時沿海城市將無飲用水可用。
二○一五年十二月,聯合國一九五個成員國(包括觀察員)於氣候峰會中通過《巴黎協定》,期望共同遏阻全球暖化。希望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攝氏兩度之內。其次,在不影響糧食生產前提下,各國往溫室氣體低排放的方向發展。
巴黎協定訂定明確目標,將多數開發中的國家和地區納入,但這項協定並無約束力,對於不遵守的情況,只能透過每五年檢視減排成績,再通過談判施壓,是否能夠達到目標充滿未知數。饒是如此,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仍悍然退出《巴黎協定》。
人類已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逆轉暖化趨勢。二○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在紐約舉行,來自瑞典的十六歲環保小鬥士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表演說,痛斥在場各國領袖,只會空談而無做為,讓他們這一代沒有未來。桑柏格在演說中連說四次How dare you?(你們怎麼敢?)
圖說:2019年9月氣候罷課,也稱為全球氣候遊行,自9月20日至9月27日,圖為27日日內瓦遊行場景,左方的標語牌繪桑柏格頭像。右側的標語牌上,寫有How dare you? MHM55攝。希臘文版維基百科提供
各國領袖為了自家利益,開發才是正道,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是各國領袖難以推卸的責任。以當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兩個大國來說,美國為了維持其富裕生活,哪肯自縛手腳?中國為了達成全面小康目標,豈會畫地自限?容易開發的資源大多已經開發,開發機具正伸向高山、雨林、深海或極地。既然無法節能減碳,看來地球暖化已難以逆轉了。
然而,地球暖化引起災害,可能要到本世紀中葉才會顯著,當前極端氣候等徵兆還不致造成普遍性為害。環保小鬥士桑柏格長大後將遇到的問題,和各國中老年政治領袖們有什麼關係?古詩有云:「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各國政治領袖們如此,各國人民也是如此,這就是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