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印象‧科幻--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 短篇小說集
書  名: 印象‧科幻--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 短篇小說集
書  碼: W351
作  者: 主編:張之傑、作者:呂應鐘 邱傑 吳岩 陳晨、奇魯 山鷹 謎樣星宿 姚若潔、玉龍文 石林散人 黃海 吉米羅、李知昂 歐若奇 霧吟 麟左馬、李丞媛 咚咚安 江岳聲 章杰
出 版 社: 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紙本書價: NT$ 360
ISBN: 9789864472055
出版日期: 2023/3/22
頁  數: 302
開  數: 25開
紙本書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全文閱讀     書籍參考資料
本書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的短篇小說集,作者皆為創作坊成員。全書共20篇,作者20位,即每位作者一篇。這20位作者,老中青俱備,老幹新枝,各擅勝場。

由於20位作者的年齡、生活經驗、人生觀甚至宇宙觀各不相同,對科幻各有不同的印象,寫作方式亦彼此殊異,其結果就是異彩紛呈,豐富多樣。這是書名襲取莫內名畫Impression, Sunrise,取為《印象‧科幻》的由來。

目 錄

學會序

黃序

編序

目錄

作者題辭

龍星傳人

一趟無酬的特殊任務

八號無菌室

異次元時空旅行

豬頭的故事

靈靈傳說

諸葛宅男

諸神的午睡

淨 化

老兵不死

時間畫廊

一顆蛋

消失的雷射

究極奉獻

海神

快樂博物館

未來之戰

人‧魚

蝸角之戰回憶錄

天 梯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的短篇小說集,作者皆為創作坊成員。全書共20篇,作者20位,即每位作者一篇。這20位作者,老中青俱備,老幹新枝,各擅勝場。

由於20位作者的年齡、生活經驗、人生觀甚至宇宙觀各不相同,對科幻各有不同的印象,寫作方式亦彼此殊異,其結果就是異彩紛呈,豐富多樣。這是書名襲取莫內名畫Impression, Sunrise,取為《印象‧科幻》的由來。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共20位,其簡介見各篇文後。

 

 

主編簡介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多所涉獵,欲識其人其文其書,請上網查取。

 

 

內容選載

學會序

路漫漫其修遠兮     賴修淯

本書主編張之傑老師希望中華科幻學會能夠提供一篇「學會序」,理事長與幾位理事經過商量,委由參與此書的我來執筆。

科幻做為小說的一種類型,在台灣一直曲高和寡。一方面可能源於台灣高壓的學習環境,使得很多人在學習過程就產生了太多對科學的敬畏和排斥,以致於對帶有科學知識或趣味的小說也較難接受。

另一方面可能也源於某些特殊時空背景的緣故,科幻小說在台灣一直有某種文以載道的氣質,和純文學文藝小說也結合緊密,閱讀門檻都有點高,從張系國那輩開始(這可能還是很多人對台灣科幻的印象),到近十年來從純文學跨界書寫的伊格言、高翊峰等,都有很濃的菁英氣質。

而短篇小說在台灣也不這麼受重視,除了文學獎場域之外,作家要擲地有聲,成一家言,還是要寫長篇。

所以又是短篇又是科幻的大合輯,實屬希罕。短篇成書者,個人作品集的話,就我所知,五十歲以上的老作家才有,且手指頭算得出來;或近年來有海穹的兩個系列(傳送環和捷運X僵屍)及一年一本編輯部出的三本短篇合輯,不過主題的多元和內容數量上都比不上本書。

印象中這樣比較接近群體取樣的,據我所知,只有一九八一年張之傑、黃海、呂應鐘主編的《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選集》,以及一九八九年林燿德、黃凡主編的「新世代小說大系:科幻卷」,而那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如今在張之傑老師的號召下,集結了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老幹新葉共二十人二十篇作品,實是呈現出珍貴的成果。

就題材上,也不再像過往多數圍遶在國族政治議題上,題材和技法非常豐富多元,有很偏硬科幻,夾帶正經科學知識的作品如消失的雷射,也有改寫中國傳統神話或鬼故事,挪移類型元素的作品,也有受目前動漫影劇元素啟發的,很貼近現今娛樂文化的作品,或只是單純套用一些簡單刻板科幻元素寫人性愛恨悲歡……,無法一一說完,等讀者們自己品嘗盛宴。實際上我個人覺得甚至也反映了屬於台灣這個當下的集體心靈多元樣貌。

另外這書很快集成,也反映台灣是潛藏有很多科幻創作的動能,期許這本書成為新世代的開頭,帶給當前的讀者新的視野,也召喚出更多的創作者投入,不要再等幾年後才又有類似這樣多元的科幻短篇文選。

總之,很高興看到這樣的作品問世。科幻短篇在台灣雖然小眾,但還是有其精彩,值得讀者細細品味。(作者為中華科幻學會理事)

 

 

黃序

穿越不可能‧說故事   黃海

科幻(小說)的定義,我過去多年爬梳的科幻史,有謂「有多少科幻作家,就有多少科幻定義」。細細思考反省,歸納科幻的「最大公約數」,我的簡單定義是「超現實‧合理化」,去除了科學色彩的困惑。

不少科幻小說寫的只是可能的想像、假設的可能,與科學幾乎無關,但與「合理化」有關。如倪匡科幻獎的〈Ark-T〉假設台灣島如費城實驗一般瞬移世界各處;〈島嶼湖〉假設環境災難後,魚類控制了陸地,人和魚顛倒了,人生活在水裡,人在湖裡被魚釣,科幻成了寓言;二○一○年〈死亡考試〉是反鳥邦小說,人死火化埋葬必須考試及格,家人惶惶不安難以安葬死者,浮現今日大陸的疫情發生後的影子。對於科幻定義,我在《科幻文學解構》一書有詳細解說和圖解;後來才發現這個定義和加拿大著名的科幻學者蘇恩文(Darko  Suvin)─比較抽象的說法「認知的陌生化」是隐約對應的。

     廣義的說,科幻小說是超現實合理化的文學,這個說法是可以與時俱進,隨時代進展而不變的。

年輕的時候,張系國爆發式的寫作發表宣展,台灣兩家日銷百萬份的平面媒體統治著文化界,造就了台灣寫作出版的黃金時代。一九八八年我曾經在一篇兒童科幻寫出小小的遙控直昇機,穿入同伴家窗子裡停在地板,送了道歉信;這本書《大鼻國歷險記》得了翌年的國家文藝獎兒童文學類。那些年我魂牽夢縈,擔心這樣的小飛機是否有發明的可能,如果我對兒童說了違科學的誇大故事,打臉自己很不安。二十多年後,終於放下了心中的石頭。如今眼看現代戰爭中無人機成了重要角色,科學進展逐漸蓋過了科幻,這樣的感觸越來越深;我的科幻無力感越來越沉重。

同樣一九八八年,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索恩(Kip Thorne)發表了當時破天荒、震撼性的理論:我們可以藉著蟲洞做時光旅行,回到過去。這也是二○一四年可歌可泣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索恩做了科學顧問的由來。多年來,我們看到科學發展逐漸蠶食鯨吞了科幻領域,如今科幻甚至追不上科學,「科學催生了科幻,也埋葬了科幻。」劉慈欣跟我有著同樣看法。曾經獲得多項國際科幻大獎和星雲獎、雨果獎─著名的加拿大科幻教長羅勃特‧索耶(Robert Sawer)也有同樣說法,又形容說:科幻像礦泉水一樣有它的保質期。

對照科幻史,三次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也是科學家凡諾‧文奇(Ver Vinge)一九九三年便提出理論:「到了二○二○年,科技的進展將使任何人無法預知不久的未來將會出現什麼,科技將會戲劇性的使社會產生變革,以至科幻作家的想像力將無法跟上現實。」我輩科幻小小咖,只有唏噓興嘆。

二○○○三年台灣的交大的科幻學術會議,我在開幕專題演講論文〈科幻小說往處去〉,慨嘆「科幻領域早已被美國人耕耘得寸土不留」結語中不忘打氣,華文科幻經過多少年的煎熬苦練、學習成長,也許最終能與西方分庭抗體,或自行發展科幻新主流,讓西方科幻轉而觀摩借鏡中華文化的精髓,這個大夢的實現有賴於大中華經濟體的茁壯。如今國際形勢丕變,我們只能在台積電護國神山的護衛發展下,摸著石頭過河了。

   交大科幻中心創辨了倪匡科幻獎,二○○一年起在葉李華老師領航下,走過台灣科幻十年風雲,畫下句點。所幸科幻薪火未熄,剛好二○一一年,張之傑老師以其熱心,登高一呼,號召成立中華科幻學會,之後定期舉辨讀書會和觀影聚會,研討交換心得;另有科幻創作坊,以寫作為職志,邀約同好定期提出作品聚會。感謝高皓庭老師的協助,借用大同大學教室相互觀摩討論。我只是參與同好之一,不敢以老師自居,藉著老馬識途,鼓吹同好觀摩華文科幻星雲獎;更且義不容辭,引介同好作品到大陸科幻雜誌和《文藝報》發表,當然作品都經過了審查。

   終於,平宗奇被納入《科幻世界》基本作家,也獲得二○一四星雲獎;《新科幻》做了台灣科幻專輯。此刻,想得出的熱心同好同伴有:鄭雅芝、李丞媛、謝康、李伍薰、唐澄暐、慕凡、默渠、雲山、李知昂、歐若奇、石林散人、林安迪、羅際揚、楊德山、陳冠華。林茵《旭星燦爛》中篇少兒科幻,我寫序推介四川科技社出版。大連出版社大白鯨幻想文學徵文,文友彭素華《琉璃拼圖》奪獎,與我無關,卻令人欣喜叫讚。特別要感謝日本女作家立原透耶教授,來台分享科幻心得,她也曾到我世新大學的課堂上聽課和講演。二○一七年北京星雲獎大會,我的《躁鬰宇宙》獲星雲獎,我申請到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補助參會,同好六人也熱心前往觀摩交流,我分享補助。我也和當時正忙於拍攝《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餐敘,公司欲購買我的〈地球逃亡〉版權,最終不了了之。

    之後,科幻創作坊,冬眠了多年,我已老邁無心聞問,少年時肺部大手術住院三年,就業後,從青年時期至今業餘的文學寫作、或追求科幻,身心氣力使盡,已疲軟無力。再一方面,看看有史以來全世界最賣座的十五部電影都是科幻/奇幻(除了第一名《鐵達尼號》外),可別誤以為幻氏作品大有可為,大環境下,文學寫作或出版已在崩坍衰微。

「科幻小說受到影視科幻的影響,小說不再是科幻的首要形態,視覺科幻在科幻中逐漸佔據統治地位,科幻小說逐漸被邊緣化,只能是一種小眾但有活力的文化現象。」 以上《科幻小說史》亞當‧羅勃茨(Adam Roberts)的話,有如暮鼓晨鐘,足夠敲醒你我創作者腦袋,也許科幻創作只能跟電玩遊戲、影劇結合,穿越不可能去說故事,才能找到美好的出路。

    二○二三年一月,欣喜張之傑老師在他一手創辨的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提出出版一本集子的倡議,等於承接被丟下的棒子,以火熱的心,重新燃起爐灶,出錢出力出版同好選集,那麼,我也來煽風點火,加熱升溫,敲敲邊鼓,期許未來的輝煌。             

  最後,我要說的是超重要話題:由於網路的發達,近年不斷解密資訊,考查黑暗科技史,過去幽浮被指為偽科學、異端,應是來自美國政府的打壓,呂應鐘老師在台灣獨當揭祕先鋒,傅鶴齡博士隨後。美國早已在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八年派出十二人,與三十九光年外的澤塔星系有了星際交流。一九七七年史蒂芬‧史匹柏《第三類接觸》結尾做了準確的描述。美國有「祕密太空計畫」SSP,美國和外星的太空艦隊,已在太陽系外圍幾十個恆星系巡行活動。

  美國與外星人合作已呼之欲出;包括登月太空人、臨終科學家、網路駭客、英國國防部調查員、加拿大前國防部長…..指證歷歷。以色列衛星之父曝料美國與外星人合作在火星有研究基地。

如果說,這是分離的文明,和NASA完全無關、無所知的另一科技文明,是說得通的。唯一讓我不明白的邏輯是,船員在外太空服役二十年,再施以超級先進的逆齡技術,抺除記憶之後恢復二十年前的模樣,也讓時光倒流,回家只是剛走開一陣再回來,家人完全未查覺,絲豪不著痕跡。既然有這樣的逆齡回春技術,有些頂層高官或高級科技人員,就不該衰老死亡。著名的科里‧古德(Corey Goode)、篤實可親的威廉‧湯普金斯(William Tompkins)都說出了超乎尋常的故事。

這篇小文吐露出我對科幻的無力和難以為繼,難道我們都被騙了?

科學已超越了科幻,寫作者還要怎樣寫下去?值得痛思反省。我對《阿凡達》在異星使用的推進器航行和機械武器的殺戈,會覺得落伍;也許導演沒想到有分離的文明的存在?只待科幻小說作者好好探索。(二○二三年二月三日於永和)

 

 

編序    張之傑

元旦前後,興起為中華科幻學會創作坊出版一本集子的念頭。元月四日清晨,在創作坊臉書上宣佈此事,旋即密鑼緊鼓地展開。為此還專設一個line群組,以便參與者交流。我們的目標是二十人二十篇,在舊雨新知的響應下,至元月二十七日,已大致可以掌握,是日在群組上發言:

不論以怎麼嚴格的尺度衡量,自忖都稱得上是個作家。即使以不怎麼嚴格的尺度衡量,都稱不上是個小說家。我在科幻小說界之所以有一席之地,大概和輩份較高,以及憑著一腔熱心發起成立中華科幻學會有關。

二○一九年秋,應邀赴北京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講學,有位博士生問:「張老師,您是怎麼保持年輕的?」我愣了一下:「您沒看出我很老了嗎?」他補充道:「我是指您怎麼保持激情的。」出錢出力,倡議出版這本選集,也算是激情的產物吧。

然而,饒是仍有點激情,精神體力已難以負荷。一個三十五歲就當總編輯的人,耄耋之年卻幹起小編的事。從約稿、校稿、調整格式、來往修訂、解釋疑慮等等,都得親力親為,的確有點吃不消。所幸任務即將結束,為創作坊出本集子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元月二十八日晚餐後,我在群組發言,宣佈書名:

關於書名,希望取個有多重寓意的。鑑於科幻屬於文學,科幻只是個道具,真正要反映的,是人性、社會或時代,或一己的人生觀、宇宙觀。幾經思索,擬取名「幻象之外」。

然而從收到的稿件來看,特點是異彩紛呈,卻和意在言外的文學寓意不符。今天下午從碧潭沿著水岸走到青潭,一路思索書名,粼粼波光,猛然想起莫內的《印象‧日出》,那就取名《印象‧科幻》吧。

選集收文二十篇,每篇都是各自的科幻印象,以及各自的科幻寫作方式,不失多重寓意的取名方針。不論是實際面還是意象面,《印象‧科幻》都是個不錯的書名。

元月二十七日夜,致函中華科幻學會會長鄭運鴻(難攻博士),請他和幾位幹部寫篇序文。二十八日晨收到回信,運鴻說,他已不過問會務,如今會務由馬立軒(理事長)、蔡閒者和大鬣蜥三人主導。他們三位經過商量,推舉參與這本集子的學會理事賴修淯(奇魯)執筆。

這本集子應該有篇跋文,開始倡議時,就想到呂應鐘教授。應鐘和我一九七七年相識,兩人都於一九七八年開始寫作科幻小說。他是科幻界的老前輩,由他觀照全局,必定使這本集子增色不少。

編選這個集子,謝謝所有響應者。應鐘第一個響應,有他帶頭,創作坊的中青輩成員相繼跟進。盤點一下收到的二十篇小說,已刊出者九篇,未發表的舊作四篇,新作七篇。所謂新作,是指專為這本集子撰寫的,有人還是第一次寫作科幻小說呢!

為了編輯方便,這本集子以交件先後排序,排在前面的大致以已刊出者為主,排在後面的以新創作者為主。截稿日期定在元月三十一日,短短二十幾天,要完成一篇小說,特別是對欠缺短篇小說創作經驗的朋友來說,要是沒有熱情,沒有對創作坊的向心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任何工作都有不可預測的事發生。二十九日有位作者退出,由候補者遞補。三十一日如期竣工,不意二月一日有位學生作者,因家長反對而撤稿,所幸原本並無強烈意願的黃海兄,適時拔刀相助,二十人二十篇的計劃終底於成。黃海兄是科幻名家,他將寫篇序文。一九八一年,黃海、呂應鐘和我曾經合作編書,四十二年後三位老友又因此書聚首一處,這是多麼值得珍惜的因緣啊!

這本集子老中青具備,當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黃海加入後,最年長的仍是我(他小我半歲)。在此不願倚老賣老,說些勸勉人的大道理。人生如朝露,隨時會在人間蒸發,今天的我,就是餘生中最年輕的一天。切莫磋跎時光,各自在科幻創作上發光、發熱吧。

這本集子只是個開始,接下去將由中青輩接手,看看能不能每一兩年出版一本,使之成為台灣科幻界的里程碑。(民國一一二年元月三十一日草於新店蝸居,二月二日修訂)

 

 

    呂應鐘

我要說這本集子是台灣科幻界第二次的盛會,但,兩次盛會卻相隔四十一年,人生有多少個四十一年呀!要不是中華科幻學會創會人張之傑教授的催生,恐怕台灣的科幻界永遠淪為不為人知的慘澹局面。

反觀大陸這三十年來科幻的發展,讓我這位曾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科技日報》與《四川電視台》報導「台湾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吕应钟设立大陆科幻文艺奖……分为文学和美术两奖,获奖篇目将由大陆唯一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刊出」的人,知道大陸科幻在吳岩教授等人領軍之下,發展得令人瞠目。

不過我離開台灣科幻界很久了,中華科幻學會創會時有出席過,但自覺不是寫小說的人,又因教書關係離開台北,就沒有繼續參與學會活動。因此原本以為本書作者都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閱讀之後,才知道很多作者都是學有專精的中壯年傑出人士,頓時讓我產生台灣科幻界有希望的念頭了,如果能藉此集子的出版,將作者更加緊密的組合起來,未嘗不是台灣科幻界的契機。

這本科幻短篇集內容包羅萬象,雖然不厚,卻能讓人思考又令人感到惆悵的,像是:已經擁有毀滅一切的恐怖能量的超級機器人、為了控制人類而偽造一切資訊的巨大電腦、人類看見的神之眼讓宗教界吵翻、穿越蟲洞時空旅行那種無助與絕望、探索人類和機器人最大的不同、仿生機器人以為自己才是人類、諸葛亮不為人知的故事、太空航艦具有自由演化的功能、AI戰警是統治者消除異己的終極武器、全身已成為機械戰備的老兵、彷生人夏濃、怪異神祕的海生物、蝸牛兩角之間觸氏與蠻氏之爭、連接地球和太空站的天梯、太陽系獨立聯邦等。還有比較輕鬆的像是豬頭星人、魂牽夢縈的水煮蛋、沒有雷射的雷射秀、古典的娛樂的初代快樂艙、VIVIAN HM虛擬遊戲等等。

閱讀當中,大多數篇章都讓我感到惆悵、深沉、無奈,例如「愚蠢地相信人性本善,而忘了人類亦可能為惡,而且還是絕對的惡」,「只有成魔,才能除魔」,難道人類塑造的地球社會就是如此?而看到現實的社會、各國的狀況、世界的局勢等等,似乎就是如此。

因此有心人對社會、科技、人類各種問題的反思,只能借重科幻來抒發了。如果能找到一個報紙媒體或網路媒體,重現民國七十一、二年的《台灣時報》副刊長期推出「科幻小說大展」的盛況,當是現今台灣科幻界的大事,我期待!